(台中網路行銷眾智數位行銷APP_line_SEO_blog ,眾智數位科技網路行銷)
李娜
儘管已經意識到要向“代工外”版圖擴張,但富士康的代工天花板似乎來得比想像中更早。
近日有消息稱,富士康重慶廠區爆發了一場勞資糾紛,涉及800多名工人。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富士康承接的惠普筆記本訂單逐漸減少,廠區方面做出了生產線調整的決定,但在員工的分流和解約問題上並未獲得妥善的解決方案,因而造成不少員工希望可以和廠商對話。
在富士康給《第一財經日報》發來的回應中指出,事件是由內部人力的重新分配導致,目前勞資雙方已經達成共識,並且已經完成了後續的人事安排。富士康強調,目前廠區的運作一切正常。
此前,富士康其他地區也發生過因類似原因產生的停工行為。去年5月,富士康旗下群康科技深圳工廠全面停工,當時至少有3000~4000人受到“分流”的影響。
一名重慶廠區的員工王明(化名)對記者表示,停工只是這段時間因為解決問題產生的一次矛盾,但重慶廠區的調整實際上是從去年就開始了,特別是惠普生產線上的訂單,被分食得比較厲害,調整中有的是直接取消一個事業群(團隊)。
重慶廠區“地震”
“事實上,在富士康按照以往的作業模式,在今年就會知道明年的訂單,但是今年6月份,在我這邊明年的訂單一點消息都沒有。”王明對記者說。
他對記者表示,從去年開始,富士康重慶廠區內部就開始了調整,比如把一些A區的資產轉移到其他部門,而原來的一些效益不好的生產線則直接被砍掉,或者直接把業績不好的事業群取消掉,註入新的血液。他表示,原來做筆記本電腦生產線上的工人也可以選擇去做液晶面板或者面框。
據其介紹,最高峰的時候,重慶廠區的人數達到六七萬人,但現在人數已經下降。
由於最近幾年筆記本市場成長緩慢,以及鴻海在業務拓展上,筆記本產品比重持續降低,早在幾個月前,外界就傳出富士康重慶廠區惠普生產線關閉的消息。
“完全關閉不太可能,只是部分生產線的調整。”王明告訴記者,主要原因一方面還是大環境不好,富士康也在尋求自身的轉型,另一方面則是來自於其他臺灣廠商如英業達和廣達的競爭。
位於重慶西永微電子產業園的富士康重慶基地,是在2009年時富士康希望切入筆記本代工領域所做的重要投資。當時,重慶市政府先後與惠普、富士康科技集團簽訂重大項目落戶協議。兩大項目分別為“惠普(重慶)筆記本電腦出口製造基地”、“富士康(重慶)產業基地”,在外界看來這其實是一個上下游組合項目,總投資30億美元,占地10平方公裡,由富士康承接惠普的訂單代工,生產面向中國以外的全球市場的筆記本電腦。
隨後,包括華碩、宏?和其他兩家代工廠商英業達、廣達也開始進入,成為筆記本產業配套中的一分子。2011年前三季度,重慶實際使用台資就達到了8.19億美元,是1998年到2007年期間實際使用台資額的總和。
隨即重慶也定下了在2015年前將當地的筆記本電腦產能做到8000萬台,占未來3年全球新增的1.6億台筆記本電腦一半的目標。
但是市場發生了變化。筆記本電腦市場從2010年下半年起,除了出現市場成長停滯的情況外,還出現萎縮的現象,等於壓縮了富士康在筆記本產業上的發展空間。
“富士康當時��於有蘋果的訂單,其實並沒有強烈感受到筆記本業務縮減所帶來的影響和衝擊。”臺灣產業分析師對記者表示,但從2012年開始,富士康已經看到了作為代工企業面臨的天花板,做出了大規模的集團轉型,順勢降低筆記本業務的占比,減少相關廠區的產能,也成為了勢在必行的工作。
擴張急剎車
事實上,作為“香餑餑”的富士康在內地招商中的分量不可小覷。進入重慶前,當地政府給出的條件是在幾年內實現“把一個整機所需要的零部件80%本地化,使得零部件運輸幾乎沒有物流成本,剩下20%極少的戰略物資在世界範圍內配置。”三年後如果未兌現承諾,由此引發的全部物流成本,由政府補貼。
一家重慶當地負責為富士康做配套的民營企業曾因為投入成本太高而不願意和富士康合作。而在當時的情況下,該企業獲得了70萬元的民營專項補貼資金,並且在短短20天內獲得了當地銀行2000萬元的授信資金。
如此優厚的待遇讓富士康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初步佈局。而在重慶地區,富士康的規劃中除了筆記本生產基地外,還有多項其他有關零組件、鎂鋁合金材料、智能監測軟體開發、LED照明等多項其他項目。此外,鴻海和惠普也在2012年再次攜手在重慶設立了印表機的生產基地。
但有時候產業變化之快也許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在進入重慶前,富士康得到的“許諾”是:惠普搞了4000萬台筆記本給重慶,如果富士康到重慶,將可以獲得l500萬台的份額,既做整機,又做零部件,條件則是必須把零部件廠商帶過來,零部件基地要搬過來。這一提法立馬吊起了郭台銘的胃口,當即就把十幾個部室主任和四個副總裁一起叫來參與會談。原本只有半個小時的見面,最後被延長至三個半小時,合作意向基本敲定。
但惠普並沒有和富士康成為計劃中的好伙伴。除了行業整體下滑外,惠普這幾年也在把國內的產能向外轉移,一是更靠近市場的日本和美國,二是成本更便宜的東南亞,目的是縮短向客戶的交貨時間。
“事實上富士康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隨著轉型的需要,富士康園區的形態已經和過去不太相同。”上述臺灣分析師表示,雖然筆記本相關廠區生產線進行了調整,但是重慶廠區的其他項目仍然依照各自規劃發展。並且,富士康也並不是第一次因為生產廠區的產能出現調整。
目前,富士康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中西部地區均有佈局。
其中,富士康在大陸的大本營——深圳園區將打造專註於科技研發和電子商務的“五中心一基地”。長三角地區形成了精密連接器、無線通訊組件、液晶顯示器、網通設備機構件、半導體設備和軟體技術開發等產業鏈及供應鏈聚合體系。環渤海地區以無線通訊、消費電子、雲計算、納米科技等為骨幹產業。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汽車零部件、精密模具等業務則轉移至了中西部地區。
據瞭解,為了更好地滿足生產需求,富士康近兩年來常常使用“分流”的辦法,即內部會根據各事業群生產線的訂單充裕程度不同,將富餘人力調整至訂單需求旺盛、人力不足的事業群生產線,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但也因此引發了多方矛盾。
上述分析人士認為,富士康為了要能快速地滿足客戶的生產需求與自身的成本考量,產線彈性調整以及調動難以避免,但對於基層員工,如何進行有效的分流,降低衝突發生的機會也許也是未來管理中需要考慮的重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