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網路行銷眾智數位行銷APP_line_SEO_blog ,眾智數位科技網路行銷)
在上海浦東參加一場公益活動、當一回志願者,就像在“淘寶網”上購物一樣簡單——你只須登錄“淘公益”網站,限定區域、項目類型、持續時間、活動時間等就能搜索到適合自己的公益活動,並點擊“我要報名”即可。
浦東一家外企的IT男吳小龍,如今已養成了在“淘公益”網站上“購買”活動的習慣。每參加完一次活動,吳小龍都會到“淘公益”網站上“簽到”,給這項活動一個“好評”,再寫兩句評語。同時,他自己能獲得公益積分,這些積分未來或能兌換超市券、體檢券等。
直到當了十幾次志願者後,26歲的吳小龍才發現,原來這個“方便、時髦”的網站是浦東新區團委的“傑作”,“以前上學時覺得團組織的形象有點嚴肅,現在看來,還挺潮”。
據中國青年報記者瞭解,“淘公益”網站上線兩年,期間一直朝著“讓青年人使用更方便”的方向不斷改進。迄今,已有366個公益社團在該平臺上“開店鋪”,33966名志願者註冊成為會員,日訪問量2000餘次。
讓公益組織與個體志願者“供需不對接”走出窘境
團組織以公益活動吸引年輕人,年輕人以當志願者為時髦——這在全國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但具體到每一個公益組織和每一名個體志願者,問題就變得複雜了。
那些沒有掛靠單位、又未與共青團建立聯繫的“草根組織”,他們搞一次活動,找年輕人參加是一大難題;而那些離開學校、在外企工作脫離團組織的年輕人,他們有著滿腔的“愛心”和熱情,卻無處釋放。
“別看現在參加公益活動很多、很時髦,真要報名參加一場還真不容易。”桑迪是一名全職家庭主婦,從5年前開始,她就開始留意報名參加各類公益活動,然而卻“困難重重”。
桑迪告訴記者,她過去一般通過國內各大論壇的公益板塊“挑選”合適的活動。這一過程,與其說是“挑選”,不如說是“海選”,“全國各地各種類型的活動,全都扎堆兒在一起,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
桑迪所指的“合適”,與大多數白領志願者挑選公益活動的標準差不多——離家近、不定時、盡己所能。桑迪坦言,這樣的公益活動,不容易找。
去年,她通過百度搜索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活動項目,點擊進入網頁後,她發現了“淘公益”網站。“剛看到這個網站時,特別興奮,我發現以後可以一直用這個網站找活動、報名。”桑迪現在是“淘公益”網站的一名全職志願者,她主動加入到網站運營團隊中,給網站更新提出各種用戶體驗式的建議。
與此同時,草根組織“緣夢之家服務社”社長徐增也在“淘公益”網站上找到了志願者。每周一,“緣夢之家”都要在“淘公益”店鋪主頁上發佈本周的公益活動,其中“走訪勞模、老兵”系列活動最受歡迎,信息發佈20分鐘內就能招滿10個人。
這在過去,是徐增想也不敢想的“效率神話”。記得有一次,“緣夢之家”要招募20名志願者,徐增把信息發佈在豆瓣、西祠等各大論壇上,一個星期連15個人都沒招滿,還有好幾個已報名的志願者或因為沒看清活動地點、或因為路途遙遠而不能參加。
“活動信息到不了真正‘對的’人的耳朵里,每搞一次活動,都是一次對心理承受能力的挑戰。”在進駐“淘公益”網站之前,徐增從未與團幹部打過交道;用慣“淘公益”網站後,他主動和街道團幹部聊起天來,“不是吹捧,是真心喜歡這個網站,很方便”。
據浦東新區團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淘公益”網站上目前註冊的志願者,很大一部分是來自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白骨精”(指白領、骨幹、精英,記者註)和來自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張江男”。
“用戶體驗式”服務挑戰團幹部智商
6月13日周五晚上8時,浦東新區團委志願者工作辦公室內,志願者工作負責人顧倩和她的3個同事還在加班。這些人既是團委的工作人員,同時也是“淘公益”網站的運營團隊成員。他們如今正面臨艱難的“轉型”——如何從用戶體驗的角度把“淘公益”這個完全靠市場美譽度存在的網站辦好。
顧倩現在一開口就是“美譽度”、“忠誠度”等品牌推廣專用詞語,除此之外,她還拋出了RFID(即射頻識別終端機,物聯網推廣工具之一,記者註)這樣的“IT高階”詞語。
在浦東郊區的周浦醫院,醫院團委書記周麗娜手捧著一臺RFID終端機興奮不已。她拿出一張磁卡,在儀器上碰了一下,“你看,這就給你做志願者積上分了”。周麗娜手頭現有20張這樣的磁卡,她暫時還“不敢”往下發放。
“太少了。我已經跟院領導申請,全院每一名青年志願者都要發一張。”她憧憬著未來醫院義診時的場景:“每一名志願者都可以刷卡積分,活動信息全部公佈在‘淘公益’上,每次義診社區��願者招募全在網上進行。積分可以在醫院小賣部、食堂換購產品,還可以兌換醫院體檢券。”
這台令周麗娜興奮的RFID終端機,是浦東新區的團幹部們為讓“淘公益”實現O2O(即Online to Offline,線上線下互動,記者註)專門挖掘的“新玩法”。
有一個問題,至今困擾著顧倩——志願者們通過“淘公益”網站報名參加活動很積極,但參加完活動,回到“線上”給出活動反饋時總是缺乏耐心。有一部分活動,報名者眾多、參加者眾多,反饋卻少得可憐。
顧倩說,是否積極評價活動和是否看重積分,將影響志願者們對網站的忠誠度和黏性。就像“淘寶網”一樣,那些熱衷於“評價”和“積分”的買家,一般都是鑽石級的買家。
隨著對網站運營的深入體驗,團幹部們也開始深諳網路人氣的聚集之道。
“1200元認領幫扶雲南?臘的一名貧困兒童一年”的“助學接力”、“自掏路費去某貧困山區支教兩個星期”的“支教接力”、“為山區孩子捐贈一件過冬衣物”的“暖心接力”——這些接力系列項目是“淘公益”網站用來聚集人氣的大事兒,由浦東新區青年志願者協會主辦。
其中,“1200元認領山區兒童”項目剛剛公佈的5個兒童名單,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18名志願者爭搶。
浦東新區團委書記陳希告訴記者,“淘公益”網站不同於以往團組織“滿天星式”的活動,未來,它將成為浦東新區團委的一個“老字型大小”,“即使人員變動,這個網站也會延續傳承”。
“軌跡化”考核倒逼基層團委“改革”
陳希剛剛上任不久。上任第一天,團區委工作人員就給他送來一沓已經印好的名片。名片背面有3個二維碼,除浦東新區團委的官微、官網外,第三個二維碼就是“淘公益”網站的微信公眾平臺。
除了名片上的宣傳之外,事實上,在浦東新區團委,對於“淘公益”的重視已經上升到全區團幹部的評價機制層面。從2014年年初開始,浦東新區的團幹部考核不再沿用工作總結、PPT演示演講的“老方法”,而是採取“軌跡化”考核方式。
基層團幹部們不再需要上交工作總結、工作彙報,一個街道、一個社區的團的工作是否合格,將直接由團區委在“線上”進行考評。全年搞了幾項工作,每項工作重點是什麼,搞了幾次活動,哪些是品牌活動,到底有多少青年人參加活動……所有工作都由網路數據“說了算”。
周洋是浦東新區花木街道的團委書記,現在,花木街道大部分青年社團、街道志願服務隊、社區志願隊的工作都在他的要求下轉到了“淘公益”網站上。上述所有,都將計入他的年底考評分數中。
考評方式的改變,多少讓他有些“硬碰硬”的感受。過去,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年底那一個月的“彙報準備”上;現在,他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平時與各個社區團幹部的交流協調上。
“以前社區搞個小活動,他也不彙報。到了年底,我的總結報告里,也不會提到某個社區的小工作。”周洋所在的花木街道有42個居民區,而他每年年底的總結演講只有8分鐘時間,不可能把每一個居民區的工作都點到;而如今,每一個居民區哪怕一項小小的只能形成300字信息的小工作,他都會關注,“大小也是一個項目,也有青年人參加”。
因為團組織及其周圍青年社會組織“行事方式”的轉變,一大批過去“找不到”的年輕人加入到團委的活動中。
周洋介紹,花木街道因為地處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和張江高科技園區中間,聚集了大量金融業白領和IT精英。然而,以往社區團組織搞活動,出現最多的卻不是這些青年人,而是社區里的大姐、大媽,“團支部書記上班的時候社區里的年輕人也上班,團支部書記上門推廣活動時,只有大姐、大媽們在家”。
如今,“淘公益”網站找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社區團支書在網上發佈活動信息,社區附近的“白骨精”們線上上直接報名參加,街道團委年度考核不必再整理素材,年底直接刷“淘公益”就行。
理想的未來是,等“淘公益”再被“養”大一些,公益組織會以該網站上的星級、排名為榮,每做一次活動,都朝著“求好評”的目標而去;企業機構會以網友評價為依據,確定公益項目合作伙伴或捐贈錢物走向;網友能精確定位找到自己適合的公益活動,並報名參加獲得積分。
“我們的目標是讓更多的人參與、關注‘淘公益’平臺,成為廣大團員做公益、獻愛心的載體,成為浦東青年的公益‘淘寶網’,那我們就成功了。”團浦東區委書記陳希說。
留言列表